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治本之策,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遵循。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8年經濟工作時提出,全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去產能”,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大刀闊斧降成本,進一步培育壯大新經濟新動能。
堅定不移“去產能”,大力破除無效供給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定不移“去產能”,大力破除無效供給。
“對我們來說,加快轉型,關鍵是‘加快’。擺脫低附加值處境,提高供給質量。 ”合肥寶龍達項目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公司敏銳地察覺到傳統電腦行業面臨的市場飽和之痛,在市場的寒冬中,成功從代工企業轉型為拼技術和人才的新興企業。
供需結構不匹配、產業低水平重復過剩與高品質產品短缺并存,是當前存在的一個突出結構性問題。結構性矛盾的根源是要素配置扭曲,要徹底解決問題,根本途徑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不斷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入。
“從小康社會邁向現代化社會、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階段,前提是產業結構和層次的升級。沒有高質量的供給,現代化就無從談起。”省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胡功杰認為,從我省來看,深化供給側改革、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具有現實緊迫性。要按照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重要決策部署,進一步優化供給質量,持續化解過剩產能,堅決破除無效供給。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倒逼落后產能退出,同時要嚴防過剩產能死灰復燃。
過剩產能特別是“僵尸企業”,是要素配置扭曲的集中反映。2017年,我省執行更加嚴格的法規和標準,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化解過剩產能,關閉煤礦4對、退出煤炭產能705萬噸/年,化解煉鐵產能62萬噸、煉鋼產能64萬噸,徹底取締地條鋼企業。通過防反彈、抓出清和促升級,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產能利用率明顯提高。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省經濟質量優勢。 ”省發改委負責人表示,2018年我省將在確保完成退出煤炭過剩產能690萬噸/年任務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市場出清長效機制,從總量性去產能轉向結構性優產能為主,從以退為主轉向進退并重,促進產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區間;加快推動“僵尸企業”出清,為新產業發展騰出空間。
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培育壯大新動能
蕪湖市跨座式單軌及APM車輛產業化重大工程已完成APM (全自動旅客捷運系統)試驗線建設,進行了線上車輛動態測試,待一期建成后,每年新造單軌車200輛、APM車60輛,有望推動形成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
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建設,是我省順應產業發展規律、培育和壯大新興產業的重大決策部署。 2017年以來,我省“三重一創”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探索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向主導產業轉變。 2017年前11個月,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1%,比全部工業產值增幅高5.2個百分點。作為“三重一創”重要組成部分,重大新興產業工程和重大新興產業專項自2016年8月啟動建設以來,先后實施了兩批34個,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帶動了一批上下游企業發展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催生了一批潛質性新興產業。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培育壯大新動能。 “今年我省將促進‘三重一創’建設取得新突破。 ”省發改委負責人介紹,將及時兌現扶持資金,修訂完善支持政策,加快子基金組建,推動基金投入實質性運作。調整完善重大基地評估評審體系,優化準入退出機制。在人工智能等領域謀劃新建一批重大基地,組織開展第三批重大工程和重大專項申報認定。
“我省將加快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提質升級,深入開展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專項行動,編制出臺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通用航空、新材料、現代醫療和醫藥等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現代供應鏈,推動共享經濟等新模式與工業制造、農業生產深度融合。 ”省經信委負責人表示,在建設現代化工業經濟體系上,將堅持調整存量和優化增量并舉,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一方面,繼續貫徹落實新一輪技術改造推進方案,實施好工業強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務型制造“1+5”重大工程。另一方面,推動優勢要素資源集聚,分行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抓龍頭、帶配套、建基地,握緊拳頭、重點突破,培育壯大智能語音、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電子信息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基地。同時,突出智慧經濟,積極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新業態新模式,特別是搶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打造“中國聲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打好政策“組合拳”,大刀闊斧降成本
降低企業成本是增強企業競爭力、擴大優質增量供給的重要舉措。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打好政策“組合拳”,大刀闊斧降成本。
2017年5月,我省出臺《關于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通知》,針對企業反映較多的“痛點”,把降低用電、用氣等壟斷性行業價格和收費方面作為重點,預計每年將減免或緩繳實體經濟成本220億元左右。
“我們將聯合有關部門加強對政策落實情況的跟蹤、調度,確保各項降稅減負政策切實落到實處,幫助企業增強信心,克服困難,加快發展,促進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將牢固樹立放水養魚意識,聯合有關部門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力爭進一步把企業負擔降下來。 ”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消除梗阻,需要強力落實老政策。
“要持續開展‘四送一服’雙千工程,聚焦政策執行程序較為繁瑣、優惠政策知曉率不高等政策落地的障礙,進一步挖潛挖深、落細落準,切實打通降成本優惠政策‘最后一公里’,充分釋放現有政策紅利。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認為。
突出靶向,需要及時出臺新政策。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進一步改善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大力發展普惠金融。 “長期以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突出問題,既有金融機構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也有小微企業管理不規范,難以滿足金融機構擔保抵押需求的約束。 ”省經信委中小企業局負責人認為,應堅持問題導向,一個成本一個成本分析研究,找準癥結所在,研究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新政策,重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地用能成本、物流成本、涉企收費、融資成本等,努力扭轉我省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的被動局面。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