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合肥市廬陽區立足合肥之根、老城之基的歷史淵源,積極響應城市建管“提質、提速、提品、提效”工作要求,注重做好“三篇文章”,大力推進老城保護更新管理體制改革,實現老城文化復興、文旅繁榮、城市特色彰顯與可持續發展。升級后的淮河路步行街區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改造后的撮造山巷、勤勞巷、古逍遙津等成為市民熱議的“網紅打卡地”。
一、做好“研”的文章,瞄準癥結破“難點”。一是問題導向深入調研。為解決老城區域管理機構龐雜、街區設施陳舊、配套不足和特色流失等問題,深入區住建局、大街辦、項目辦等部門,全面了解管理、調度、人員等方面情況,找準難以形成高效順暢工作合力的問題癥結,理清了影響老城保護更新戰略實施的體制機制障礙。二是充分準備多方論證。為保證改革成效,專門組織人員赴滬寧杭等地實地考察調研,學習先發地區優秀的經驗做法。先后組織多次召開座談會和論證會聽取意見建議,并就具體問題與上級部門請示溝通,積極推進體制改革相關準備工作。三是精心擬定“三定”方案。改革方案獲上級批復后,組織精干力量研究制定“三定”規定,重點明確老城保護更新管理服務中心職能定位和權責關系,開啟了廬陽老城保護更新工作新篇章。
二、做好“改”的文章,把握核心疏“堵點”。一是精簡整合重組架構。將老城辦、大街辦等原有的管理機構整合重建,成立區老城保護更新管理中心,作為區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大大加強了各項工作統籌能力。由區屬平臺公司承擔街區具體建設運營任務,進一步提升了經營管理水平。二是明確定位重鑄職能。以淮河路步行街為核心區域,將原來各負責機構的相關職能統一整合,明確老城保護更新管理中心的管理范圍和主責主業,重點突出了統籌調度、運營管理、產業融合等方面職能。三是劃清邊界重修權責。明確區老城保護更新管理中心與街道、區直各相關職能部門和區屬平臺公司權責邊界,尤其是將項目統籌、資金調度職能統一行使,有效解決了無序調度、有責無權的困擾,實現了從“九龍治水”到“攥指成拳”的轉變。
三、做好“人”的文章,突出關鍵抓“重點”。一是統籌編制資源配置。統籌使用機構編制資源,撤銷區商務局所屬事業單位特色街區管理辦公室后,原有34名事業編制全部劃轉至老城保護更新管理中心。二是促進人才力量整合。選好配強中心領導班子,將原管理機構有相關工作經驗的32人劃轉至老城保護更新管理中心,同時招考專業人員2人,較好地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三是完善干部使用機制。建立健全年輕干部選拔、培育、管理、使用環環相扣又統籌推進的全鏈條機制,把各方面優秀人才聚集到老城保護更新工作中來,為實現老城保護更新向縱深發展提供充足干部人才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