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興省之器、強省之基。
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安徽的步履鏗鏘而堅定。
2023年前11個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居全國第7位、長三角第2位;工業投資增長24%、居全國第5位,技改投資增長23.7%、居全國第3位,制造業投資增長22%、高于全國15.7個百分點。
1月11日,全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智能綠色制造強省大會召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智能綠色為方向,安徽正加快邁向制造強省。
做強做大主導產業
1月5日,鈉離子動力電池產業化在安徽邁出關鍵一步。江淮汽車集團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江淮釔為正式向用戶交付全球首款鈉電池量產車型,標志著鈉離子動力電池迎來大規模應用的里程碑。
鈉電池與目前車載動力電池主流品類鋰電池原理、結構類似,可兼容鋰電生產設備和工藝,同時還具有成本更低、環境適應性更強等優勢。江汽集團率先推出鈉電版量產車型,是安徽汽車產業堅持創新引領發展的縮影。
制造業發展得好不好,最直接的就是看主導產業發展得好不好。我省將汽車產業確定為“首位產業”,去年前11個月,全省汽車產量217.8萬輛、增長42.7%;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78萬輛、增長63.2%。這是安徽汽車年產量首次邁上200萬輛的臺階。集聚7家整車企業,擁有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等全系列產品,初步形成安慶、宣城、滁州、馬鞍山等多個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集群,涵蓋動力電池、電機電控、關鍵材料、銷售維保、回收利用等汽車全產業鏈,安徽汽車產業發展形勢喜人。
“汽”勢磅礴,風“光”無限。作為我省重點發展的另一新興產業,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去年同樣迎來長足進步。我省出臺實施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建設指導意見,光伏玻璃產量占全國1/2以上、逆變器產量占全國1/3、組件產量占全國1/4左右,儲能電池產量約占全國6%。
新型顯示產業在國內面板產能最大、產業鏈最完善、技術水平最先進。集成電路產業鏈企業超400家,形成從材料到器件,從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的全產業鏈布局。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20%的液晶顯示屏在安徽生產,全國每3臺冰箱、每4臺洗衣機、每5臺空調就有一臺“安徽造”。
“安徽制造”的實力已今非昔比。
梯度培育優質企業
位于合肥高新區的有方醫療,是一家致力于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研發、制造的“科大系”創業公司,主要產品專科CBCT系統打破了國外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壟斷,以遠低于進口產品的成本實現與競品相當的性能,國產替代勢頭迅猛。
“公司業務已進入爆發期,去年營收大幅增長。”有方醫療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前景看好,得益于堅持走專精特新的路子,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功能多變、經濟實惠的新一代專科CBCT成像技術,在細分領域形成顯著優勢。
經濟發展靠產業,產業發展靠企業。我省健全完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2023年前11個月,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2808家,較上年增長30.8%;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71戶,凈增2187戶、創近十年新高。制定出臺專精特新擴面認定管理辦法,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327戶,首次實現一、二、三產業全覆蓋;創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9戶、居全國第8位。培育省級中小企業特色集群23個,創建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6個、并列全國第1位。
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據省企業聯合會、企業家聯合會發布的2023安徽省百強企業榜單及分析報告,2023安徽百強企業入圍門檻已達到72.52億元,較上年增長13.48%。制造業入圍企業數量以及各項指標均超過百強企業半數,營業收入總規模達2.38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0.07%,超過百強企業總體增長水平,制造業研發費用占百強企業研發總投入的73%。
培優育新與招大引強并舉,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安徽制造業企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
質量效益持續提升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把質量效益放在突出位置,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不斷邁進。
我省充分發揮創新活躍強勁優勢,將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旗幟性抓手,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制造業領域創新成果加速涌現。成功創建智能語音、玻璃新材料、國家通用機械基礎件3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并列全國第1位。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壯大。以汽車產業為例,我省構建“1+N”開放型汽車生態實驗室體系,1個創新體系建設類實驗室已揭牌運行,N個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類實驗室正陸續組建。
數字化正加速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是我省制造業提質增效的迫切需要。2023年,我省出臺《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和《支持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若干政策》,組織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十大工程”。以“數字領航”鏈接工程為例,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典型示范項目,打造行業應用場景,建設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將數字化轉型經驗轉化為標準化解決方案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輻射推廣。
為促進工業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我省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推動資源要素加速向優質企業和項目集聚。去年上半年,2022年度規上工業企業畝均評價工作全面完成。去年10月份,占地五畝以上規下工業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完成,評價范圍進一步拓展。《2023年安徽省“畝均論英雄”改革發展報告》顯示,全省18449家規上工業企業參與評價,其中A檔4821家、B檔8776家、C檔3963家、D檔654家,235家企業參評不分檔。全年實現畝均稅收20.8萬元、畝均營業收入405.8萬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86%、單位能耗營業收入4.51萬元/噸標準煤。
加快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安徽制造”正在邁向新高度新境界。智能綠色的制造強省,前景可期,未來可待。(記者 汪國梁)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