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編制資源,是重要的政治資源、執政資源。然而,在數量眾多的事業單位中,編制資源結構不優、存量不活,以及“無編可用”和“有編不用”等問題,影響制約著教育、醫療等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破局靠創新。2016年以來,省委編辦堅持問題導向,探索建立編制周轉池制度,跨界運用銀行存貸、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等理念,統籌全省長期閑置的存量空編資源,在不改變各單位編制所有權的前提下,將編制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依托機構編制管理大數據平臺,將空編使用權統籌起來,向急需編制的行業領域投放。
“好比是開設‘編制銀行’,將閑置編制資源籌措集中,形成編制周轉池,活化使用,哪里需要編制資源,就精準投放在哪里,就像銀行儲戶存款轉化為投放貸款。”省委編辦負責人介紹,此舉有力破解了編制總量控制和民生領域人員編制剛性需求之間的矛盾。
編制周轉池是一個系統周密的制度安排,省級統籌是首要原則,各地不得自行建立周轉池。我省對16個市、104個縣(市、區)和省直單位共121個編制管理單位,實行統一領導、調度、使用和精細化管理。在編制使用上,堅持需求導向、規范管理,全省普遍實行用編進人前置審核制度,確保總量不超基數、人員不超編制“雙不超”,從源頭上防控制度風險。
編制周轉池制度建立后,統籌了全省近4萬個事業單位存量空編資源,活化存量空編近12萬名,重點向編制缺口較大的教育、衛生等領域精準投放,突出保障基層一線和關鍵崗位,專門用于保障高層次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使用范圍從全省本科高校、高職院校、中小學、公辦幼兒園、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延伸至長江禁捕退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等領域。
編制的背后,還牽連著崗位設置、職稱評聘、財政供給、社會保障等。我省在制度保障上注重政策統籌聯動,由機構編制部門牽頭,聯動組織、人社、財政等部門,把周轉池編制納入財政預算、崗位設置和領導職數核定的基數,將使用周轉池編制人員納入正式在編人員,落實薪酬待遇、職稱評定、社會保障等制度。
編制的活力在于使用。在編制調配上,我省堅持動態周轉使用,嚴防再度固化。
“周轉池編制使用,注重動態績效評估,依據制度運行效益,確定編制周轉池進退存廢。”省委編辦編制周轉池制度推進處負責人介紹,對運行效益明顯、又確有長期需要的,可擴大周轉池編制規模,繼續使用周轉池編制;績效不高、使用不規范的,則通過控制用編進人,逐步壓縮周轉池編制規模直至完全收回,保證周轉池編制動態活化、能放能收。
編制周轉池制度改革,推動機構編制管理由“簡單增量”向“活化存量”轉型,有效解決“無編可用”與“有編不用”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充分釋放了“招才引才有編制、培養晉升有崗位、選人用人有自主”的改革紅利。
據統計,依托這一制度改革,全省已盤活存量空編12萬名,實現2萬編制進高校、6萬編制進醫院、近4萬編制進中小學,有力緩解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編制緊張的矛盾,促進了編制合理流動,釋放了編制資源紅利。
2017年初,蚌埠市第三人民醫院納入改革試點后,確定該院周轉池編制469名,社會化用人員額750名,大大緩解了醫院人才和崗位緊缺狀況。
“隨著編制數的增加,醫院也增加了高級職稱崗位職數199名、中級職稱崗位職數201名,高級職稱增幅達60%,保障了人才的職稱晉升通道。”蚌埠三院負責人介紹,此舉也為引進、留住和培養高層次人才提供重要的制度性保障,改革后先后使用周轉池編制286名,其中引進碩士研究生230余名、博士研究生11名、高級職稱人才5名,有力推動了醫院高質量發展。
我省編制周轉池改革,順應群眾呼聲,是踐行機構編制人民性的具體體現,受到中央深改委充分肯定,先后入選“全國人才工作十件大事”“國務院13項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全面深化改革基層落實典型線索”等。目前,這一經驗已在全國多地的教育、醫療等重點領域推廣實踐。
信息來源:安徽日報 2024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