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位”撬動“大治理” 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
——淮北市深化鎮街體制改革探索“機構+崗位”管理模式
淮北市持續深化鎮街管理體制改革,從鎮街崗位管理切入,通過優化機構設置、推動資源整合、厘清崗位職責、匹配人員力量,探索推行“機構+崗位”管理模式,推動鎮街“人、崗、事”精準匹配,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一、因事設崗,完善崗位管理
一是細化工作事項。將杜集區所轄鎮街“七站八所”優化整合,統一設置4個內設機構和4個事業單位。按照“一類事項由一個機構統籌,一件事情由一個崗位負責”的思路,依據鎮街“三定”規定、權責清單等內容,全口徑梳理鎮街機構職責,顆粒化分解成400余條工作事項,為崗位設置奠定基礎。
二是精準設置崗位。按照“職能相近、業務相連、性質相似”的原則,將工作事項科學歸類,編制形成組織人事崗、信訪維穩崗等30個崗位參考目錄。在崗位設置相對統一的基礎上,鎮街結合自身功能定位、發展重點和人員力量等情況,按需設置崗位,形成符合基層實際的崗位清單,各鎮街平均設置崗位33個。
二、以崗定責,全面承接職能
一是科學劃分職責。將顆粒化后的工作事項進行條目式梳理,形成73項規范明晰的崗位職責并分解到具體崗位,確保職責落實全覆蓋、無盲區。一項工作涉及多個崗位的,明確牽頭和協同職責,促進崗位之間、科室之間協作配合。
二是強化工作銜接。以崗位管理為基礎,根據崗位職責和區直部門工作任務,建立區鎮兩級“一對多”“多對一”工作銜接機制,明確區直34個部門與鎮街30余個崗位間的對應關系,構建起上下協調順暢、工作運行高效的基層治理體制,切實提高基層治理效能。
三、按崗配人,強化人崗相適
一是精準匹配崗位。針對鎮街“事多人少”問題,精準投放300余名編制資源,充實基層力量。打破人員身份限制,賦予基層更加靈活的用人自主權,將除領導班子外的工作人員全部納入崗位管理,實行“一人一崗”“一人多崗”或“一崗多人”,重要崗位加強力量配備,綜合性崗位精干配置人員,確保“人崗相適、人事相宜”,逐步推動基層人員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
二是政策激勵到位。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根據鎮街不同崗位特點和實際需求,加強崗位人員業務培訓,提升能力水平。強化考核機制,將編內編外崗位人員全部納入考核體系,通過提升評先評優、職級晉升等比例,激發崗位人員干事熱情。創新編外人員激勵機制,對表現優秀的編外人員實行與事業人員同等待遇,激發編外人員干事創業主動性。
四、凝聚合力,提升整體效能
一是干事活力持續彰顯。基層各類人員統一納入崗位管理,身份標簽得到弱化,崗位屬性得到強化,進一步增強了基層人員的責任感和歸屬感,激發了干事創業熱情。如,朔里鎮將行政、事業和編外人員分配至各崗位,通過定崗定責定人,工作運行更加順暢高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前8個月工業增加值位居全區第一,固定資產同比增加17.4%。
二是崗位履職更加順暢。鎮街普遍反映,實行崗位管理后,區鎮之間工作實現無縫銜接,日常工作對接到崗到人,工作任務落實更加順暢高效。如,段園鎮選優配強經濟發展崗人員力量,強化招商引資工作,近期招商引資成效躍居全區第一,“爭先進位好班長”綜合指標躍居全市第三。
三是群眾辦事方便快捷。將面向基層群眾的民政服務崗、就業和社會保障崗等統一進駐鎮街便民服務中心,公開崗位人員姓名、工作職責、聯系電話等信息,服務群眾從“有事到處問”變為“辦事找崗位”。如,高岳街道通過設置綜合服務窗口,平均一件事精簡2個辦事環節,工作時效提升30%,有效解決群眾辦事跑腿多周期長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