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期盼,增進民生福祉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自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安徽不斷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對接公共服務,讓百姓生活“同城化”“品質化”,把長三角民生幸福圈越做越大。

本臺記者 朱文超:這里是合肥市廬陽區政務服務中心,在我的身后,是長三角一網通辦窗口。在這里,長三角地區的居民辦事不用來回跑,靠數據“無感漫游”就能坐享“同城服務”。

一大早,從浙江永康來安徽合肥工作的朱志斌就來到了合肥市廬陽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購房入戶手續,依托長三角區域跨省戶口遷移改革,將戶口遷移、戶籍證明出具等事項一次辦理,集中辦結,居民只需在遷入地一次性辦理,三天內就可以拿到戶口本。

合肥市民 朱志斌:以前辦理登記入戶,需要兩地來回跑。現在好了,只需要提交一次手續,在家里就可以等著戶口本送來。長三角“一網通辦”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辦事的便利。

合肥市廬陽區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指導科 工作人員 王婷
線下窗口承接152個長三角一網通辦事項,今年以來,我們共辦理了戶政類、企業登記類、婚姻登記類業務跨區域通辦671件。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截至目前,居民服務“一卡通辦”事項擴大到78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擴大到176項,長三角群眾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一體化發展的“紅利”。一體化發展交通先行。這段時間,滬寧合高鐵安徽段項目全面進入黃金施工期。滬寧合高鐵全長554.6公里,計劃2027年通車,將在上海、南京、合肥都市圈間建起又一條快速新通道。

中鐵十四局集團滬寧合高鐵安徽段站前二標項目經理部 項目書記 田超:科學部署,精準施策,早日打通連接滬蘇皖重點城市群的鐵路大動脈,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撐。

2024年,長三角地區池黃高鐵、杭溫高鐵、宣績高鐵等7個項目建成投產,開通新線733公里,占全路投產總里程的23.5%,截至2024年底,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突破1.5萬公里,躍居全國鐵路第一。發達完善的鐵路網,已經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標志之一。發揮長三角地區密集的高鐵路網優勢和文旅資源優勢,安徽以“高鐵+旅游”為切入點,與滬蘇浙相互賦能。長三角超級大環線串聯起上海、蘇州、南京、合肥、杭州等多個城市,和黃山、九華山、千島湖等多個風景名勝區,滬蘇浙皖一市三省借由這條高鐵線路連線成“圈”,擁抱得更加緊密。

池州市杏花村文化旅游區 黨工委副書記 杜宇:對于我們景區而言,無疑是一場意義深遠的發展東風,極大拓展了我們的客源版圖,將長三角區地區經濟發達、消費力強勁城市的游客,吸引到我們這里,景區的游客數量和市場份額增加了40%。

廣德市盧村鄉甘溪村黨委書記 村委會主任 李卓雷:緊緊抓住滬皖共建長三角廣德康養基地建設契機,圍繞“候鳥式異地養老”、“療養式旅居養老”和“田園式沉浸養老”等康養路線,做足生態特色文章。

穿越皖南水墨山區,橫貫之江詩畫走廊,串聯江南生態水鄉。2024年,滬蘇浙來皖游客超1億人次,占安徽省外游客的56.3%。長三角文旅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不僅是交通、旅游,作為長三角的“上進生”,近年來,安徽通過加強與滬蘇浙溝通對接、深化合作,在醫療方面不斷深入探索。“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在衛生健康領域首個重大項目,也是安徽省首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截至目前,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已累計派駐29個學術主任團隊、74名專家,接診7882名患兒,頂級兒科專家為安徽及周邊省份的289名危重患兒進行了高級別手術。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 副主任醫師 王翔:每周一來這邊,周五看完門診然后再回上海,基本上我的主要醫療工作都放在了安徽。

患者家屬 劉敏:上海的專家過來,帶寶寶過來看,也很方便,離家也很近,我們就不出縣城也就享受到上海的醫療水平。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了更多優質資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醫療、交通、文旅、養老等民生各個環節的服務供給差距正在加速消除,人民盡享地區發展紅利。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皖浙處 副處長 卞良
堅持民生共享是國家長三角規劃綱要明確的五個基本原則之一。我省主動對接,三省一市共同發力、加強政策協同,加快推進各領域公共服務便利共享。一體化發展的成果讓廣大老百姓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