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為歲首,農為行先。在春耕備耕如火如荼之際,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已公開發布,對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系統部署。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當前,我省正處在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加速邁進的關鍵期,“三農”這個壓艙石如何穩?江淮糧倉如何更加豐實?特色產業何以強村富民?農民應生活在什么樣的鄉村?鄉村基層治理如何增進民生福祉?本報記者走進鄉村看鮮活場景,與專家對話,透過基層實踐和專家觀點來探尋答案。——編者
3月18日拍攝的蕪湖市繁昌區孫村鎮水口村。近年來,繁昌區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訊員 肖本祥 攝
科技種田,繪就現代“農耕圖”
[基層實踐]
“用上多光譜無人機,給小麥追肥真精準,不僅更有利于生長,還減少了肥料浪費哩。現在壯苗的地塊少追肥,弱苗的地方多追肥,每畝地可以減少肥料成本10元到15元,我的2500畝小麥,總共可節約2萬多元。”近日,阜南縣苗集鎮種植大戶張雙柱望著麥田里綠油油的麥苗興奮地說。
阜南中化農業技術人員黃巖介紹,多光譜相機類似于醫療用的CT設備,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取小麥的植被指數、作物健康狀況等信息。通過多光譜無人機航測,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近2000畝土地的巡田作業,并將航測的數據轉換成光譜影像,再根據光譜影像反饋的苗情分布情況,針對性地制定“處方”圖,導入到植保無人機進行精準施肥和植保作業。“從以前的‘靠天吃飯’到現在的‘看圖種田’,糧食豐收更有保障了。”張雙柱說。
在阜南縣春季田管現場,除了多光譜無人機,智能除草機也大顯身手,實現對雜草“定點清除”。記者看到,與傳統的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相比,智能除草機采用了先進的圖像識別和智能控制技術,可以自主導航和規劃路徑,精準識別出農田里的雜草,既減少了因化學除草對小麥生長的藥害風險,又提高了小麥品質。
阜南縣依托中化公司、農墾集團等農業科技企業,搭建智慧農業平臺和“MAP智農”App,農戶通過手機即可實時查看作物長勢、田塊墑情及冠層含水率等關鍵指標,結合遙感色差分析功能實現“云端巡田”。目前,智慧農業平臺已覆蓋全縣115萬畝耕地,實現農業生產數字化賦能。
(記者 安耀武 李鵬 通訊員 司東)
【政策點擊】
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堅決扛牢糧食保供責任,以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為主攻方向,深入實施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工程,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多種糧、種好糧,確保糧食播種面積1.1億畝、產量825億斤以上,優質專用水稻、小麥播種面積達6450萬畝,讓“中國碗”多裝優質“安徽糧”。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專家點評】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孔令聰: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安徽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要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以穩面積、提單產、優品質、增效益為主攻方向,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把高標準農田的建后管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高標準農田長久持續發揮效益。加快種業創新,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進一步向科技要產能、要質量、要效益。同時,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著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強糧食、肉類、水產等各類農產品有效供給,引導發展精深加工,豐盈大國糧倉。
(記者 杜婉 許昊杰 整理)
寄情山水,文旅點亮和美鄉村
[基層實踐]
在青山環繞中,有一座中式小院,青瓦屋,小菜園,身處其間,頗有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這里是電視劇《六姊妹》大結局拍攝地——淮南市謝家集區唐山鎮乳山村。劇中何家的故事在這里畫上句號,但屬于那個時代的記憶,依然在臥龍山的山水間流淌。
3月18日一大早,乳山村黨支部書記梁永浩來到小院,一邊張貼《六姊妹》劇照,一邊和記者嘮嗑:“村里把取景的民宿租下來,宣傳《六姊妹》電視劇和淮南的淵源,吸引游客來打卡休閑,旅游追憶。”
作為全省2023年度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之一,唐山鎮乳山村扎實推進“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完善基礎設施,做好產業發展,提升人居環境,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以前,俺們村的路坑坑洼洼,房屋前后亂堆亂放,現在真是換了模樣!”每天一早,84歲的村民桂永鳳便會在村里遛彎,看著眼前的巨大變化,老人心里滿是欣喜。
一邊是八公山森林公園,一邊是臥龍山森林公園,碧波蕩漾的乳山水庫點綴在乳山村,秀美的景色讓人心曠神怡。每逢周末,很多游客便會來到這里休閑、娛樂。
“下個月,第三屆臥龍山環山越野賽又要開始了,這里將建一個露營地,吸引更多游客……”梁永浩陪著桂永鳳邊走邊聊,在乳山水庫邊,幾棟咖啡屋正在建設中,露營地草坪今年4月便可鋪完。
“圍繞以歷史文化體驗、綠色生態旅游、農業觀光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農旅鄉村定位,乳山村共謀劃37個重點建設任務,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實施建設工程建設進度達90%。”唐山鎮黨委副書記柏發濤表示,正著力打造“臥龍山湖美田園,淝水古韻畫鄉村”,以文旅帶動村莊一、三產融合發展。(記者 柏松)
【政策點擊】
省委一號文件提出,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布局。堅持差異化打造、特質化發展、整體性提升,新建200個左右精品示范村、800個左右省級中心村。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專家點評】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鄉村建設促進處處長 黃文星: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聚焦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布局,堅持差異化打造、特質化發展、整體性提升,旨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充分挖掘各地鄉村的獨特優勢。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與省級中心村建設,正是順應人口變化趨勢、探索地域特色鄉村建設模式的生動實踐。
安徽歷經多年鄉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硬件”明顯改善,但在后續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程中,仍需牢牢秉持科學規劃、實事求是的理念。要立足地方財政實際,精準對接民生領域的實際需求,投向農民群眾最關切、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確保各項建設成果讓群眾可感、可及,穩步夯實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逐步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記者 許昊杰 整理)
四季有果,香飄“甜蜜”致富路
[基層實踐]
藍莓“喝”上純凈水?這件新鮮事正在滁州市南譙區珠龍鎮悄然發生。走進悠蘭山藍莓谷,只見標準化大棚鱗次櫛比,一根根水管仿若細密的毛細血管,精準連接著每一株藍莓根部。
“好水才能育好果。”沃林藍莓合作社負責人梁冬梅指著正在改造的反滲透凈水設備說,這套價值20余萬元的“生命保障系統”可以讓原本渾濁的塘水變為清澈的純凈水,既節約了水資源,又保證了EC值和pH值的標準化。
望著眼前這片生機盎然的藍莓“森林”,很難想象這里曾是荊棘叢生的荒坡。自2013年拓荒以來,梁冬梅構建的“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120余戶村民吃上“藍莓飯”。“土地流轉有分紅,家門口上班拿工資。”70歲的村民徐華榮樂呵呵地介紹,通過土地流轉租金、務工薪金、效益分紅“三金模式”,像她一樣的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4萬元。
經過10余年耕耘,這片土地已形成“種植+研學+加工”的全產業鏈格局。500畝生態果園里,藍莓采摘與垂釣、研學、露營等業態相映成趣;與南京企業共建的深加工生產線讓藍莓華麗變身,原漿、果干等10余款產品年產值達200萬元。園區年綜合營收突破800萬元,不僅實現了從“荒坡變果園”的生態蝶變,更完成了“小果子到大產業”的精彩跨越。
產業興則鄉村旺。珠龍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趙華兵對當地農業產業如數家珍:300畝葡萄架、500畝草莓田、200畝藍莓園以及40余畝火龍果和西瓜大棚串珠成鏈,形成“春采草莓夏摘莓,秋品葡萄冬嘗火”的四季果香版圖。通過“基地直供+文旅體驗”模式,當地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記者 李邦軍)
【政策點擊】
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推進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新認證綠色、有機、名特優新農產品1000個。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專家點評】
安徽省經濟研究院經濟師 江鑫:
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是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強化縣域經濟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我省應充分挖掘鄉村特色,依托鄉村獨有的資源稟賦條件,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加強鄉村特色產業集群培育,持續做大做強徽茶、酥梨、亳藥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鼓勵大型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鄉村投資布局,加大對“土特產”開發力度,推動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專業村。持續完善鄉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推動鄉村特色產業與農村電商加速融合,打破特色農產品銷售地域限制。發展鄉村富民產業的根本目的在于帶動農民致富增收,促進共同富裕。為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還應持續加強特色農產品的品種培優、品牌打造以及市場營銷力度,發展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加工業,將產業增值部分留在鄉村。(本報記者 許昊杰 整理)
巧用積分,賦能青梅產業發展
[基層實踐]
3月14日一大早,黟縣西遞鎮源川村村民王忠保便來到自家的青梅園,清理剪下來的枝條。
去年,王忠保種植的1000余棵青梅樹產果638.5公斤。除按照每公斤8元的價格出售給村集體后,得款5108元外,王忠保還收獲了127.7元的青梅獎勵款。
那么,該獎勵款由誰發放?錢又從何而來呢?
2016年,源川村引進500株大青梅樹種進行試種植。如今,全村共種植青梅500余畝。為激勵村民種植青梅,去年,源川村將積分制運用到引導青梅產業發展中來。“我們專門建立了‘青梅積分制獎勵機制’,并將其寫進了村里的積分制管理工作方案。”源川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隊員金威說。
《源川村鄉風文明“六個好”暨村規民約積分制細則》規定,積分排名全村前50名的農戶,在青梅收購價的基礎上,每公斤再加0.2元作為獎勵。
根據規定,去年全村共發放青梅獎勵2700余元。“獎勵款出自村集體收入。”金威說,積分與青梅收購價掛鉤后,村民們打理果園的積極性更高了。
據西遞鎮黨委委員嚴盟介紹,目前,全鎮共種植青梅1200余畝。“今年,我們將在全鎮推廣源川村的‘青梅積分制獎勵’機制,并將獎勵標準提高至每公斤1元,讓群眾切身感受到積分制帶來的實惠。”嚴盟說。
近年來,黟縣各地靈活運用積分制管理模式,除西遞鎮用于助推青梅產業發展外,碧陽鎮將其用于剪發、老年助餐等便民服務,洪星鄉將其用于公益性崗位管理等。
“創新運用積分制,進一步激發了大家‘以善行換積分、以積分得實惠’的熱情,同時也提升了基層善治的能力與水平。”黟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吳海鷹說。(本報記者 袁中鋒)
【政策點擊】
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加強文明鄉風建設。進一步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深化“踐行核心價值、打造好人安徽”等主題實踐,推進和睦家庭與和諧鄰里建設。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方式,強化農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
【專家點評】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處長 徐偉:
“和”是中華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的重要理念。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強化農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必須打牢鄉村治理的文化根基。近年來,“六尺巷”“一杯茶”“作退一步想”等做法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都是以“和”為紐帶,促進鄉村社會和諧共治的創新之舉。
推動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鄉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基本要求。要持續整治高額彩禮、大操大辦、散埋亂葬等群眾關切的身邊痛點,推動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形成。同時,大力發展由農民唱主角的富有農趣農味的鄉村文體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既要富群眾口袋,也要富農民腦袋,引導農民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記者 許昊杰 整理)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