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過則喜”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文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舜“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于進言納諫,既是過往能人賢士的優良品格,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自我革命的鮮明底色。當前,各地黨組織正陸續召開組織生活會,各級領導干部要涵養“聞過則喜”的胸襟,這不僅關乎個人修為,檢驗著政治智慧,更決定著事業興衰。
中華文明史冊中,“聞過則喜”者往往開創盛世。商湯以“網開三面”納諫改過,遂成“成湯革命”;唐太宗以“三鏡自照”廣開言路,終有“貞觀之治”。反觀周厲王“弭謗”止諫,道路以目終致國人暴動;隋煬帝拒諫飾非,“好頭顱誰當斫之”成為千古悲嘆,不勝唏噓。容得下批評聲,才能聽得見喝彩聲;裝得進逆耳言,才能扛得起千鈞擔,正如《資治通鑒》所言:“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
領導干部“聞過則喜”絕非道德姿態,而是必備的政治素質。從認識論維度看,任何決策都受制于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局限,兼聽則明方能突破“當局者迷”的認知盲區;從方法論角度論,批評意見如同多維棱鏡,能讓決策者看清事物的“復雜光譜”;從價值論層面講,接受監督是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具體體現,尤其在涉入改革發展深水區時,更需要以“諫鼓謗木”的胸懷,將不同聲音轉化為治理創新的源頭活水。
但當前仍有部分干部陷入“聞過則怒”的誤區,將批評視為“冒犯權威”,把諫言當作“雜音干擾”,這種“選擇性失聰”背后,既有官僚主義的慣性思維,也有本領恐慌的焦慮投射,更深層的根源在于權力觀的扭曲與價值觀的迷失,也注定會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需要予以警惕。
涵養聞過則喜的胸懷,首在破除“自我正確”的思維枷鎖。要建立“批評即財富”的價值認知,把不同意見當作校準方向的“指南針”、發現短板的“透視鏡”,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態度,主動設置“意見收集期”,既聽內部建議,也納外部聲音、既采專家智識,也集群眾智慧,使決策始終置于多元視角的“交叉驗證”之下、讓自身在“紅臉出汗”中實現持續的自我凈化。
聞過則喜不是照單全收,而是需要建立起“淘金式思維”。首重“真偽之辨”,用調查研究驗證批評的客觀性;次行“是非之判”,以黨紀國法衡量意見的合規性;終達“揚棄之境”,憑實踐標準取舍建議的可行性。始終秉持審慎包容的態度,既不以立場定對錯,也不因情緒判是非,更不為表象遮本質,以慧眼明辨“忠言”與“妄言”、“建設性意見”與“破壞性言論”。
想要根治“聞過則怒”的頑疾,還需健全納諫體系。完善“容錯糾錯”機制,讓諫言者吃下“定心丸”;建立“意見轉化”流程,使真知灼見進入決策閉環;創新“反向考核”指標,將納諫能力列入干部評價維度。要在政治生態建設中注入“坦誠文化”,上級領導帶頭“求諫”,同級之間鼓勵“互諫”,干群渠道暢通“直諫”,讓“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蔚然成風。
《論語》有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領導干部對待批評的態度,本質上是黨性的試金石、能力的測量尺、境界的透視窗,唯有以“聞過則喜”的胸襟破除認知壁障,以“聞善則拜”的姿態汲取智慧養分,方能練就“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政治定力,更好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