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隨手寫了一下,沒想到真的安排了人給我清理空調。”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街道金大塘社區居民孔德珍沒想到,自己日前寫在小區公示欄里的“微心愿”,時間不長真的就實現了。
“微心愿”能夠夢想成真,是社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功能,促進黨員干部“走出去”為民排憂解難,做到既進得了門、說得了話,更交得了心、辦得了事。這背后,是瑤海區整合全區力量,組建的1400多個志愿服務微團隊走街串巷、奔走社區,把服務“送上門”,把群眾的“微心愿”當成為民服務“關鍵大事”來做的積極探索。
民之所望,就是政之所向。這兩天,宿州市埇橋區東城康居苑小區居民心里暖暖的,“沒想到俺們喝水這件事,省領導一直惦記著。”居民通過省“民聲呼應”工作平臺,反映的“吃水難”直通頂層案頭,供水部門接訴即辦,僅用一周時間就解決了小區3500余戶居民用水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去年底,省委書記韓俊在宿州市接訪結束后,不打招呼直奔該小區,并入戶檢查居民用水情況。
不論是空調清理,還是居民吃水問題,這些千家萬戶每天面臨的“關鍵小事”,都是事關民生福祉的“頭等大事”。只有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才更有“質感”。
寫“微心愿”管用,在“民聲呼應”反映問題有“回響”……這樣的幸福感,來得很直接,值得推廣。
“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新年賀詞中的一言一語,直抵人心,為各地干事創業指明了方向。
服務零距離,才能成為群眾的貼心人。省委書記新年后第一時間走進鄉村調研,面對面向群眾問需求、聊困難,拉起家常、噓寒問暖,樸素話語中處處體現為人民幸福努力奮斗的深沉情懷。訪民情、知民意、解民憂,各層級只有“面對面”,才能“心貼心”,讓群眾的一個個“微心愿”有著落,把服務做到心坎上。
有人說,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群眾工作很難做。事實上,群眾工作只要找對了方向,與群眾同坐到一個屋檐下,同坐在一條板凳上,融入群眾,相互“掏心窩子”,把群眾“心頭”的每一件操心事、煩心事第一時間解決好,多作利民為民實事,就能贏得人心,基層工作也就變得簡單。
為民辦實事,“解決”比“解釋”更重要。這些年來,安徽的百姓幸福感與日俱增,群眾滿意指數不斷“上漲”,根子就在江淮作風之“變”。
作風之變在何處體現?一個感知點,就在為民服務的響應效率和辦事質量上。六安市每月對已辦結群眾訴求100%電話回訪;宿州市打造“宿事速辦”平臺、完善民呼我為工作體系,推動群眾問題訴求從“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轉變……安徽各地為民服務不僅比招法,更拼效率、求質量,形成閉環,一舉一動旨在讓每一個“微心愿”夢想成真。
拉伸時間軸線縱深看,“一改兩為五做到”“六破六立”接續發力……改作風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正是因為全省上下、各行各業把“干”的導向樹起來,把為民謀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江淮才激發了更強的基層活力,凝聚起了更強的人民力量,“奮進江淮”的“暖色調”愈發凸顯。
江淮向“暖”,人才追捧,投資涌進,格局打開,發展漸入佳境,形成可貴的良性循環。
時光向前,幸福提質,這是老百姓最樸素的愿望。家有“一老一小”,老年人的看病就醫方不方便,居家養老有無保障,小孩就學有無困難,這些問題,都是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即將走出大學校園的莘莘學子工作好不好找,農民工進城活好不好攬,一樁樁“微需求”,背后系著大民生,唯有馳而不息、再接再厲、與民同行。
群眾的事,很具體,也很直接,只有把樁樁件件小事做實做細,兜緊兜牢民生底線,實實在在幫助鄉親們解決實際困難,就能久久為功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讓江淮幸福的“暖色調”更加溫暖人心。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