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要把持續扎根鑄牢共同體意識落實到經濟、教育、就業、社區建設、文化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等各項工作中”。本期大家談刊登3篇稿件,為鞏固發展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良好局面凝心聚力。
——編 者
引導共同團結奮斗
廣東廣州市 洪秋婷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先富帶后富,共奔富裕路。東西協作、對口幫扶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有效機制,也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廣東、廣西兩省區同飲珠江水,前者產業技術優勢突出,后者勞動力資源豐富,多年來兩省區相向奔赴、優勢互補、共謀發展。勞務協作,帶動就業、增收致富;消費幫扶,讓農特產品走出大山;產業幫扶,同繪鄉村全面振興畫卷……這些年來,在粵桂協作機制的帶動下,兩地深化在經濟、旅游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切實增進了民生福祉,也密切了各族群眾的聯系。“粵桂協作好,為我和鄉親們提供了就業崗位”,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一名少數民族同胞說出了心里話。發展相融促進情感相通,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啟示。
同頂一片天,同建大家園。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各族人民共謀發展、共創未來、共享榮光,將有力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創新宣傳教育方式
廣西南寧市 張云河
心往一處想,勁才能往一處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強有力的宣傳引導。
近年來,廣西依托“壯族三月三”這一傳統節日,著力打造“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旅品牌。以歌會友、以舞傳情,非遺、美食、服飾、山歌等豐富的民族元素,生動展現了民族文化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增進了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民族大合唱也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盛會。這表明,創新宣傳教育方式和文化傳播方式,以文化促交往、以交流促交融,有利于夯實思想文化基礎、構筑共有精神家園,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在包容多樣中擴大認同、增進共識,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石榴籽”才會抱得更緊密,“團結花”才會開得更鮮艷。
抓好基層社區治理
廣西南寧市 劉雁琳
社區是基層自治的基本單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從基層社區抓起,通過扎實的社區建設、有效的社區服務、豐富的社區活動,營造各族人民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在廣西,無論在農村小院,還是城鎮社區,多民族聚居十分常見。我所在的南寧市良慶區蟠龍社區就是一個例子。社區常住人口約2.7萬人,共有10多個民族的群眾在此安居樂業,少數民族人口約占三成。社區被劃分為192個專屬網格,配備專兼職“網格員”,還與轄區36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開展聯建共建。同時,根據居民年齡層次和家庭結構,社區不定期開展家庭共讀、民族歌舞、育兒課堂等互動式、沉浸式活動。這些舉措,有力促進了各族群眾往來交流、共建共享。從實踐看,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就能讓社區成為凝聚各族群眾的有力紐帶。
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是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用好社區這個平臺,發揮社區治理優勢,引導各族居民共居共學、共建共享,一定可以把民族團結搞得更好。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2日 05 版)